體位性低血壓是指由于體位的突然改變(如從平臥位突然轉為直立位),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發的低血壓。主要表現為頭暈、站立不穩、視物模糊、軟弱無力、暈厥、跌傷等。由于體位性低血壓引起的跌倒事件是不良事件的常發因素。相比于年輕人,老年人更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此外服用a受體阻斷劑、利尿劑、抗精神病藥物等也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發生的因素之一。
體位性低血壓預防措施:
1.合理飲食,避免過饑或者過飽。
2.變換體位時,如起床、如廁、久蹲起立時應緩慢變換體位,要有過渡動作,比如起床時先從臥位到坐位,再從坐位到站位,肢體屈伸動作也不要過猛過快。
3.盡量少服用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
4.作息規律,保證睡眠,避免熬夜,中午適當午休恢復體力。
近期,我院器質性精神科護士通過形式多樣、通俗易懂的方式為病區在院老年患者進行了一次關于“老年人如何預防體位性低血壓”的專題健康宣教和示范指導。
通過集體宣教、一對一宣教、現場示范指導等多種形式使老年患者認識到什么叫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的危害以及如何有效預防。
護士為老年患者示范指導起床時預防體位性低血壓“五步法”。
示范步驟一:患者睡醒后不要立即起床,靜臥1分鐘,直至徹底清醒。
示范步驟二:手扶床緩慢起身,靜坐于床上1分鐘。
示范步驟三:緩慢移至床尾,手扶床尾欄桿雙腿下垂在床邊靜坐1分鐘。
示范步驟四:手扶床欄桿緩慢起身站立于床旁1分鐘。
示范步驟五:自感意識清、無頭暈、無眼前發黑、無腿軟等不適方可開始行走。
約有40余名在院患者及家屬分批次參與了此次健康宣教,大家紛紛表示這種現場示范指導的宣教形式更容易讓老年人理解和接受,提高老年患者健康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在預防老年人因體位性低血壓導致暈厥、跌傷等突發事件方面起到有效的作用。
(護理部、器質性精神科供稿)